陈志武:花未来的钱,改变今天的生活
本文摘自《陈志武金融通识课》就,陈志武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青年人借钱花不好吗?
一般情况下,青年人是比较缺钱的群体,但又是需求最丰富的群体,除了工资和家里的帮助,借钱花往往是最常见的方式。比如向身边朋友借钱、用信用卡,或者找网贷,但因为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加上部分贷款形式法律约束不够,很容易发生各种问题,那么青年人到底应不应该借钱花呢?
2017年5月27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监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并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要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同时,杜绝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培训、求职、职业指导等名义,捆绑推荐信贷服务。一些地方“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给校园安全和学生权益带来严重损害,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所以,从父母、亲戚到官方,都要收紧或者禁止大学生贷款业务。为什么会这样呢?青年人借钱花不好吗?你也知道,校园贷的确问题很多,一些放贷机构诱贷、骗贷、或者通过高利贷恶意敲诈学生,这些违法违德行为必须得到整治。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根源上认识到青年人借钱花的必要性,然后,从实际运营上改善校园贷与其他青年人贷款品种的挑战,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禁止。
青年时是一辈子中收入最少的时期
我是1979年上大学,到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在叫中南大学。在那四年大学期间,几乎每个同学都有助学金,只是金额不同。记得我每个月有20元左右的助学金,加上兄长们的支持,我每天可以花的钱差不多有1块,用于吃饭的钱要控制在8毛以下,大概是早餐一毛五、午餐和晚餐各三毛。用于衣服、洗浴等的零花钱很少。买书、看电影的钱就更少了。
现在回头看,那真是我一辈子中最没钱、收入最低的时候。不只是大学四年是这样,后来在国防科大和耶鲁大学读研究生的时期也如此,收入有一些,但是不高,尤其跟我现在的收入比低很多,都只能勉强生活。可是,在人生中,青年时又是最需要花钱的时期,花钱得到的感受最好、实际效果也最具体。一方面,需要读书学习、积累人力资本;如果当时有更多的钱,那时候肯定可以买更多书,到更多地方旅游学习、参加讲习班、听不同讲座、拓展知识面,更主动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另一方面,那时期也是谈恋爱、找对象的时候,也是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经历、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我们那个年代,谈恋爱还没有到要有车有房的程度,但如果你连请女朋友看电影、泡餐馆、游山水的钱都没有,你可选的女朋友范围就大大缩小了。不管你现在是青年还是已经做父母了,你都知道这个财务约束对人生一辈子的影响会非常严重。而等你结婚成家了,青年的家庭也更需要财力去发展、建设。
因此,青年时最需要花钱,但又偏偏最没钱。而到现在,我50出头了,女儿也大学毕业了,家里不怎么需要花钱,再一个也不像青年时候那样享受花钱了,吃得不如原来那么香、玩得也不像原来那么来劲,可这时候又偏偏是一辈子中收入最多的时期。
因此,收入的人生轨迹跟开支的人生轨迹之间存在根本的矛盾,两者之间有严重的年龄错配。有没办法把年长时期的收入转移到青年的时候去花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花未来的钱,改变今天的生活
所以,今天的大学生和其他青年人比我们幸运,如今有助学贷款、校园贷和其他金融服务,而我们那时候没有,试想一下:如果我那时候能够把今天的收入转移一些过去、让我那时每天多一块钱花,那就意味着大学时每天的开支翻倍了!可是,我们那时做不到这些,传统中国社会更没有这些选择。原来是靠家庭内部的代际交换来迎接这种挑战的,也就是,长辈用他们的收入支持需要花钱的晚辈,等晚辈自己也成长辈了,再去支持下一代,等等。
可是,这种模式在很多情况下不够用,而且负面作用与道德风险严重,这个话题我们后面再谈。更何况像我这样父母在农村,他们不可能在我大学毕业之后继续给予支持,代际转移支付难以进行。就这样,我们这些80年代的大学生无法在那时候利用血缘网络转移太多未来收入。所以,对许多人而言,代际互助安排是不够用的,不足以调和收入与开支需求的年龄错配矛盾。
因此,青年人借钱花、借钱创业是解决收入与开支的年龄错配问题的根本办法。就个人经历而言,我以前也的确按照这种方式做。从大学到读博士研究生,我没存钱;博士毕业工作之后,还是没存钱,而且根据需要借钱。当时跟一些朋友说:“我现在收入少,为什么要把钱存下来,等到未来收入更高时候花呢?”当然,朋友们不理解、也不敢相信这样的话,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主流观念是恨不得小学就开始存钱。可是,按照经济学逻辑,只有跨越年龄平衡收入,才可以最大化一辈子的整体幸福。
你可能会认为借钱花只是“透支未来”。实际上,借钱花也是在改变未来,因为你借钱花之后,可以改变、扩大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的选择范围,你的选择就多了。
一位朋友感叹说,“为什么农村出身的官员贪腐比较多?是因为他们长大、读书过程中多有兄弟亲戚出资支持,所以等他们有出息、做官了,就需要回报那么多亲戚,被逼着贪腐!而如果在农村很早就有教育贷款,这些官员的贪腐压力可能就不一样。”虽然这个说法有些偏颇,因为城市出身的贪腐官员也不少,但他讲的意思很明确,转移一些未来收入到青年时候花,不仅缓解那时候的财务压力,也改变接下来的人生和事业选择。
在8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和研究生都不交学费,政府还给大多数大学生助学金补贴,研究生更是每月有工资。所以,那时候,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在经济上虽然也有距离,但差别不是特别大,尤其不像现在那么大。而现在,不仅助学金补贴很少,而且还要交学费,因此,对于贫困学生,助学贷款、校园贷等就变得很重要,否则,不管他们学成之后未来收入前景有多好,今天就没办法上学或最大化地发展自己。其实,即使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应该给他们多种学生贷款的选择,因为他们可以由此建立独立人生、维护独立人格。
现在的校园贷问题很多,需要通过大数据加速发展个人征信系统,让青年人尽快得到信用服务,而不是禁止。校园贷业务已经这么大、发展这么快,这本身就证明了我们这里谈到的借贷逻辑是正确的,青年人有真实需求,单靠禁止不能解决问题。同时,要把助学贷款、教育贷款的范围与金额都扩大,目前的贷款条件太苛刻,金额太小并且只停留在学费资助层面。通过鼓励竞争、放松条件、扩大范围、提高金额,让青年人能真正转移多年后的收入到今天,以此改变他们的发展前景、最大化他们一辈子的幸福。
目前国内消费金融供给主体较为单一,产品同质化太多。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支付机构、以零售电商为主的互联网公司等。其中,商业银行是消费金融的最大供给主体,截至2016年末,它们占据了93%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包括网贷公司在内的其他消费金融企业应当大力鼓励发展,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要点:
1.传统社会里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产品不丰富,人们只好一方面尽可能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减少消费、贬低甚至打击借钱花的行为。
2.大学生和其他青年人借钱花不是坏事,只要不过分就行。对一般人而言,青年时是一辈子中收入最少但最需要花钱的时候,到年长时收入达到最高而花钱的需要又偏偏最低;这种收入和开支之间的年龄错配,不仅降低个人一辈子的总体幸福,而且抑制每个人的事业发展潜力。金融市场帮助青年人解决这种错配矛盾。
3.青年人贷款,包括校园贷,是普惠金融的一种具体表现,不仅对一般家庭出身的青年人重要,而且对富裕家庭的青年人也如此。不能因为违约问题难以解决、监管充满挑战而抑制青年人贷款,更不能禁止。而应该通过改革体制环境、发展个人征信系统,来减少借贷欺诈与违约,降低借贷利率。
思考题:
● 看完这一节,你可能会说“借钱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父母和周围的人都会因为借款消费的行为对我指指点点,而且负债后还有月供呀什么的,压力好大。”不妨跟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朋友讨论、交流一下,看他们认同青年人借钱花的理由是什么,也看他们反对借钱花的理由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借钱消费呢?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就,陈志武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