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好文荟萃
当前位置:好文用吧网好文荟萃军事

节日里的坚守!走下雷场,记得要给家人道一声平安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06-16 21:36:20

端午,这个温情洋溢的节日里,有这样一群男儿,虽思乡情浓,却依然舍生忘死、奋战在硝烟纷飞的扫雷一线。

他们,就是正在西南边陲执行中越边境第三次大规模排雷任务的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扫雷队官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在中越边境组织大扫雷,清除边境雷患。目前,第三次排雷任务正在进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作业难度大、危险系数高。

微纪录片:跟随年轻的“排雷勇士”闯进最危险的雷区

自执行此次排雷任务以来,扫雷官兵们顶酷暑、战风雨,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次将彻底清排雷患的土地交给当地百姓。祖国边境的和谐安宁,浸透着他们的汗水,甚至鲜血。为了和平,为了安宁,他们义无反顾,英勇赴险。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此时此刻,也许你正享受着悠闲的假期时光,或徜徉在面朝大海的美景中,或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喜悦中。但我们不应忘记他们,那些用青春和汗水、忠诚和坚守为祖国护卫和平、创造和平的扫雷勇士。

今天,让我们走近扫雷官兵们,聆听他们的青春故事,感悟他们的坚毅与忠勇!

?(陈小菁)

官兵牵手走过清排雷场,证明这片土地已绝对安全 ??

走下雷场,给家人道一声平安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关磊

“人员撤回!”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搜排手邢志明用黄色小旗逐一在搜排过的地区做了标记,才最后一个撤出。

走下雷场,脱去已被汗水浸透的搜爆服,这名36岁的老兵拨通了妻子的电话:“今天的任务结束了,一切顺利……”

走下雷场,道一声平安——这是邢志明与妻子王林艳之间的一个约定。

邢志明是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扫雷队三级军士长,2002年进入扫雷队,执行过多次扫雷排爆任务。

一回回勇闯雷场,一次次出生入死,邢志明和战友们用热血与担当,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结束一天的排雷任务,官兵走下雷场

“我是班长,有责任冲锋在前”

中越广西边境,024号雷场,沟壑纵横,山石林立。

扫雷队爆破组连续换了几个地方,都未能找到安置爆破筒的合适位置。纵深近两百米的雷场,每次爆破进度仅两三米,官兵们一时犯了愁。

“我进去看看情况。”爆破班长田喻文着急了。

“我经验比你丰富,还是我去!”不由分说,已经穿好搜爆服的邢志明,拿起探雷器踏入雷场。

一步,两步……邢志明的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雷场外,战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眼看着爆破筒往前移动了十几米,负责爆破的战士邱文海立即冲进雷场设置炸药,好让班长尽快撤下来。

每次排雷,老兵们总是冲锋在前,遇到不明爆炸物,大家争着带头去排险。

“已经记不清亲手排过多少颗地雷了,每次执行任务从来不敢大意,迈出的每一步都事关生死。”邢志明说。

有些雷场沟壑纵横,爆破筒无法放置,只能靠人力清排出一条安全通道。

“就好比在战场上开辟通路,这是排雷战斗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整个任务进程。”危险和困难面前,邢志明一次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他说:“我是班长,有责任冲在前面。自己多一分危险,战友就多一分安全。”

雷场里,排雷官兵身着搜爆服和防护头盔,大部分时间双膝跪地作业,一个上午下来,人人大汗淋漓。每天排雷作业超过7个小时,对官兵体力与意志都是巨大考验。

一枚刚清排出来的地雷

自执行任务以来,官兵们攻坚克难,涌现出一大批像邢志明一样的“开路先锋”“排雷能手”。

“与危险同行,不能轻信经验”

“嘟嘟……”探雷器发出尖锐的报警声,邢志明观察了一下附近搜排出地雷的位置,果断提醒大家:“探雷器下,有一枚地雷。”

邢志明将探雷针扎入泥土中,当触及深埋在地下的弹体时,他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挖掘,很快发现了地雷引信。

随后,他用小铁铲慢慢剥去浮土,一枚地雷完全裸露出来。

“报告!发现69式防步兵跳雷!”这是在不到50平方米的地域内发现的第12枚地雷。

69式防步兵跳雷

当时,有人认为“这一地域不可能有地雷”,但邢志明没有放松警惕:“雷场就是战场,不能仅凭个人猜测去搜排。”

虽然排雷经验丰富,但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邢志明始终铭记:“与危险同行,不能轻信经验。”

在一次勘界立碑扫雷任务时,战士杨鹏发现了一枚地雷,邢志明立即赶来。

通常情况下,在一枚被清排出的地雷附近,不会再有其他地雷。然而,当邢志明准备展开作业时,杨鹏一把拽住了他……

邢志明回头一看,发现另一枚地雷就在脚边,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由于常年受雨水冲刷,导致多枚地雷堆积在一起,如果稍有疏忽,极易发生危险。

那次经历,让邢志明深刻认识到,雷场上没有绝对的经验,任何失误都可能引起致命的后果,上了雷场必须时刻保持警觉。

搜排出集中销毁的地雷

“每次排雷,每一个动作都要尽量轻巧,每一次挖掘土石尽量少些,这样才能保证不触发地雷引信。”邢志明说。

一枚铁钉,珍藏至今

“用自己的双手挖出地雷、再销毁,内心有很大的成就感,这也是我们排雷官兵的价值所在。”战士汪林兵说。

在普通人眼里,地雷是死亡和危险的象征,而在搜排手眼中,能够亲手排除地雷是自己业务能力的体现。

2002年,进入扫雷队不久,邢志明十分希望能通过努力,尽快提高自己的搜排技能。

地雷就在这样的乱石堆里

一次任务中,身边的战友连排数雷,邢志明却一无所获。正当他急于找到地雷时,突然听到探雷器发出报警声,他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小心翼翼清除浮土后,他发现只是一枚铁钉在捣乱。

“为确保搜排过土地的绝对安全,雷场上清理出的每一块金属,对于整个任务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看到邢志明失落的神情,班长张振兴鼓励他。

听到这话,邢志明心情稍稍平复。他默默把丢掉的铁钉捡了回来,放在口袋里珍藏。

如今,当了班长,邢志明经常把当年老班长的话讲给战友们听,目的就是鼓励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邢志明所在的扫雷队中,不少官兵都珍藏有属于自己的“战利品”:弹片、硬币、弹壳、金属纽扣……每个“战利品”的背后,都承载着官兵成长的记忆。

休息间隙,一名排雷战士摘下头盔,笑容灿烂

“扫雷行动不仅要扫除雷患,还要消除乡亲们内心的恐惧。”官兵们说,和平年代,我们天天坚守在扫雷岗位上,为的就是让群众放心——有扫雷兵在,边境雷患一定能够彻底排除。

一个心愿,简单质朴

“扫雷任务结束后,回老家照张全家福。”邢志明的心愿,简单而质朴。

去年11月5日,邢志明第二个女儿出生。11月27日,扫雷行动正式启动,孩子还未满月,他就从家乡直接奔赴雷场。

邢志明整装待发

如今,妻子独自在家乡抚养孩子,邢志明的父母因年老体弱,留在海南老家。

一直以来,妻子坚持每天都要给他打电话。在她眼里,雷场上顶天立地的丈夫,他的安全是全家人最大的牵挂。

提起妻子王林艳,邢志明满脸愧疚:“老人不在身边,她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我是心有余力不足……”

“第一次上雷场,大女儿刚出生;如今大女儿上学了,二女儿也半岁了,他还在雷场上。”王林艳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等排雷任务结束,一家人能好好团聚。

“我的军旅生涯从排雷开始,如果能够亲手终结雷患,那将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收获!”邢志明动情地说。

官兵攀爬绝壁,搬运物资

上了雷场,邢志明和那些比他小十几岁的战友一样,背负几十公斤重的排雷爆破筒,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冲向雷场,走向危险地带……

这一切,只为早日还给边疆群众一片宁静的土地。

(摄影:宋帮稳、关磊)

延伸阅读?

科技这么发达,为何还人工扫雷?

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打响。战争结束后在中越边境留下许多雷场。

中越边境扫雷作业,是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进行,自然条件差、作业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不少网友表示很心疼我们的扫雷兵,也很敬佩他们保家卫国的情怀。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何还要用人工去排雷?

其实,这并非是对生命的漠视或是我国的扫雷装备不先进,更不是我们不爱惜战友的生命。

真正的答案让人泪奔……

原因一:地形复杂,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

中越边境扫雷作业,是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进行。

这里山高坡陡林密,很多地方地势险峻,有的地方脚下就是陡峭的崖壁,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机械化的排雷装备在很多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场,堪称灵活的扫雷机器人也在这些陡坡和密林前寸步难行。

官兵们在狭窄陡峭的通道上搬运作业装备。

雷场地形复杂,有时扫雷官兵需要拽着绳子等东西保持平衡。

原因二:这种混合型雷场几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雷场

据了解,埋设在中越边境上的地雷不仅有中式、越式地雷,苏式、美式地雷也不少见。地雷种类更是有防坦克雷、防步兵雷、松发雷、绊发雷、跳雷、诡计雷等至少数十种。

同时,时间的洗礼也是妨碍排雷工作的主要难题。

从中越战争结束至今的几十年里,高温和地表水冲刷已严重腐蚀地雷和爆炸物。一场暴雨和洪水过后,地雷和爆炸物的位置有可能发生了改变,或裸露路边,或深埋土壤,或藏在石缝,或隐于小溪,让扫雷士兵防不胜防。

这种密度大、类型多、变化大的混合型雷场最让排雷士兵头疼,几乎是全世界最复杂的雷场。

在扫雷行动中,扫雷兵将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雷场情况,采取人工搜排、火箭弹爆破扫雷、扫雷弹爆破排雷、纵火毁雷、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排雷等方法,并非只是用探雷针、探雷器。

虽然扫雷机器人等设备的加入能降低扫雷兵的危险,但这仍然是一个危险的任务。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扫雷机器人、机械化扫雷、爆破排雷等方式都很难确保百分百清排彻底,无法解决深埋在土里的地雷,一些犄角旮旯很可能会被漏掉,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危险。

从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军在内的发达国家军队,在扫雷排爆时应付如此复杂的情况,也只能更多地依赖人工搜排的办法。军迷们熟知的电影《拆弹部队》里,就有大量美军人工清排爆炸物的镜头。

雷场警示牌的倒下那刻是扫雷队员们唯一可以长舒一口气的时刻。

我们当然知道采用别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的可能性。但中越边境排雷的特殊性,却让我们的扫雷兵们必须挺身而出。因为——

我们要确保我们的国土上,没有一寸土地遗留有地雷,必须“百分之百”安全。

我们要确保移交给百姓的土地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潜在危险,必须“百分之百”安全。

我们要确保中国军人承担的使命里,不能打一丁点儿折扣,必须“百分之百”完成。

为了这些“百分之百”,中国扫雷兵选择了让一些网友难以理解的方式,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他们手拉手验收雷场,让我们泪奔

为了向世人证实移交的雷场已无地雷,扫雷指挥部官兵,通常会用中国军人独有的验证方式:手拉着手,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双脚证明这块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地带已不存在残存的地雷。不管何种地貌,不管用何种工具排雷,雷场清理后移交至当地百姓时,扫雷官兵都要走一遍。

有的网友会提出质疑:

难道我们除了“手拉手验收雷场”就没有更好的验收方式了吗?

其实,这不仅体现了扫雷兵们对自己工作绝对的自信,这更是一种中国军人式的血性担当。

这些清理完毕的土地要给当地百姓生活使用,所以我们的扫雷兵们从不敢疏忽大意,因为他们明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所以,我们不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排雷装备,而是人工排雷更能确保万无一失。毕竟,百姓将会在这片土地播种,来年的春天,这里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英雄背后,留下一方平安净土。向那些为和平负重前行的人们致敬!

综合解放军报,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张晓君;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阅览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2028 Hwyb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218.75000 毫秒
Powered by:NewAsp CMS Version 4.0.0 SP2